中原精神传承的桥梁与当代文学研究的宝库

《河南日报》 (2025年02月20日 第 08 版)

  □冯莹莹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年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献形式,承担着记录作家生平、追踪思想变迁、展现创作历程的责任。近年来,随着对当代文学历史化研究的日益重视,作家年谱的编撰与出版工作迎来热潮。“中原作家群年谱丛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套集历史性、学术性、文献性于一体的珍贵史料。该丛书由信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组织撰写,由徐洪军担任丛书主编,汇集了姚雪垠、李準、宗璞、田中禾、二月河、周大新、李佩甫、刘震云八位著名作家,全方位梳理他们的思想变迁,呈现了他们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们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后续的中原作家群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原作家群年谱丛书”的编纂,始终秉持严谨的学术立场,严格遵循文学年谱编写的基本原则,力求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真实且客观地记录和展现作家们的成长轨迹与精神特质。作者深入挖掘并细致考证史料,确保每则记录都详实有据,令史料本身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编纂过程中,作者融入了研究性视野,力求呈现史料的原貌,避免主题先行和主观臆断,保持了历史的纯粹性。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强调“史家之笔,贵在直书,不隐恶,不虚美”。“中原作家群年谱丛书”的撰写,正是对这一史学精神的生动诠释。作者通过如实记录作家的成就与不足,确保了年谱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中原作家群年谱丛书”的撰写过程,体现了史料搜集广泛性和考证严谨性。作者注重全面征引各种一手材料,包括书信、日记、访谈、档案等,并特别将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并列呈现,以提供多角度视野,一般不加私人评述。同时,作者对重大事件、历史转折以及作品的出处和转载情况,进行了详细注释。在探寻谱主的成长历程时,作者查阅了多种研究资料、方志档案、作家日记以及访谈自述,细致挖掘作家的个人情感与思想。尤其关注其成长经历和文学思想观念转折的重要关头,进行详细梳理,力求全面。对于有争议的内容,作者以权威的史料为基础,结合自证和旁证的方法论证。同时,通过田野调查获取一手资料,并通过与家族成员建立联系,获得珍贵的直接证据佐证。对于已经发现或经过论证的谬误,则予以修正,而不因其所谓的“权威性”文过饰非,确保了年谱的质量和可信度。

  梁启超认为,“不知时事,不明背景,冒昧去读诗文是领会不到作者的精神的”。“中原作家群年谱丛书”以谱主为核心,展现了经世致史的宏阔视野与深厚的史学底蕴,更在聚焦历史重大事件的同时,细腻入微地描绘了作家们的生活细节。这种处理方式,是对梁启超倡导的“知时事、明背景”的生动实践,也是对作家精神世界的深刻挖掘。丛书巧妙运用生活性素材,展现作家的日常风貌,将读者带入一个个真实又生动的生活场景之中。借助文学性资料,丛书细腻勾勒了作家在文学史上的鲜明形象,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穿越时空与作家对话。细节处理上,丛书既重视入微观察,捕捉那些能够反映作家性格、情感和生活态度的微妙瞬间。又不失整体连贯,通过宏观勾勒与微观描摹的巧妙融合,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谱主形象。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强调,“年谱之效用,时极宏大”。“中原作家群年谱丛书”作为当代河南文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不仅是一部便于查阅、准确详细的资料性工具书,更是一部充满温度的个人文学史。它在地方性文学经验的挖掘与呈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提升了当代文学地方性史料整理与建设的水平。丛书中的大量资料与其他作家年谱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共同为构建当代文学史料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特点,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内涵,还促进了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和历史化进程,填补了当代文学史料的诸多空白。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也为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在文化层面,“中原作家群年谱丛书”传承了中原文化的精髓,生动展示了中原作家群的精神风貌。它不仅是对中原地区丰厚文学资源的一次集中审视,更是对中原作家精神特质的一次深刻挖掘与系统研究。

  “中原作家群年谱丛书”严格遵循学术标准,翔实考证史料,以开阔的视野展示了作家的成长轨迹和精神特质。该丛书既从宏观上呈现了中原作家的整体风貌,还通过细腻的生活细节刻画出鲜活的作家形象,为当代文学的历史化和经典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为当代河南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史料体系建设的一座宝库。

河南日报文艺评论 08中原精神传承的桥梁与当代文学研究的宝库 2025-02-20 2 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