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公亮 《王之涣〈登鹳雀楼〉》
□李刚田 马健中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位书法老人活跃在中州书坛。他的草书迥超时人,影响过一批河南重要书家,但他的声名并不显赫;他生前不是中国书协会员,但他是一位地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书家;他一生曾创作万余件作品,但他没有为自己卖过一张字,换到一分钱;他一生历经沧桑,屡遭坎坷,但坦然豁达,机智风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他是中州书坛上一位重要且不能被遗忘的书家,他就是杨公亮先生。
杨公亮(1906—1997)又名明焕,笔名三山老人。生前曾任中国铁路书协副主席、中国铁路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郑州教育学院书法兼职教授等。先生自小在其祖上遗存的帖园中长大,对祖上遗留的大量家珍目染积久,手触能详。徜徉于翰墨园中,对古代书法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后来书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1984年,中原书法大赛在郑州举办,年近八旬的公亮先生创作的草书作品荣获二等奖第一名。他遂将奖金全数买字帖赠予青少年,并开班授课,当时在中州书坛名声大振,前来拜师问道者日益增多。随后,各种讲学活动也日趋频繁,这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杨先生所有授课均为义务,从不收取一分钱。他说:“我讲课,学员能聚精会神地听,就是给我最好的学费。”
先生学问渊博,为人耿介特立,无视权贵,不畏名人,对社会丑弊敢于针砭,对书界朋友作品中的毛病敢于诤言。他曾说,只要自己的舌唇尚在一天,就要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对于右任的标准草书给予诘疑,他说,于氏的所谓标准草书过于实用了,草书无标准。因为草书有不同的写法,草书艺术不能以标准或不标准来概括。足证杨先生的过人胆识。
先生是一位很纯粹的书家。他写字富含激情,极有状态。他把写字当成乐趣,视为享受。晚年以草书最擅胜场,提笔就写,而且内容从不雷同,写到癫狂时,手舞足蹈,似孩童般天真可爱,有时边写边念,手声相和,莫不给力,观者惊奇。
他晚年偏爱祝枝山草书,从中深刻体会到草书点画的八面出锋之妙。他的草书有深厚的传统功底,草法多变而不失规范,但又注重笔墨与形式的表现力,内涵儒雅与笔墨神采飞扬并重。他的草书以气胜、以势胜,“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这种对笔墨表现力的重视在当时还是很少见到的。
杨公亮先生虽然离开我们28个年头了,但他留给书界的尘影往事却历历在目。他留给世人的,除了能够撑起那个时代高度的书法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感动与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当代书法人文化使命担当的生动写照。我们怀念杨公亮先生,爱其书,更敬其人。 (作者李刚田系西泠印社副社长,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健中系郑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