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9月7日 濮参1井喷出高产工业油流,标志着中原油田的诞生。

中原储气库群发挥天然气季节调峰作用。

中原油田开展“十四五”后三年科技攻关建设“技术先导型”油田。

中原油田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开展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中原油田扛牢能源安全使命责任。本版照片由中原油田提供
□本报记者 逯彦萃 张晓静 本报通讯员 于银花
8月,中原油田东濮老区传来好消息——今年前8个月原油开发新井投产87口,累产油同比增加0.23万吨,新井产量创近10年新高。
时间回溯至1975年,百废待兴的中华大地正涌动着对国家富强的深切渴望。这一年的9月7日,位于河南濮阳的濮参1井喷出工业油流,宣告中原油田的诞生。从那一刻起,中原油田便与“责任”二字紧密相连。
50年来,一代代中原石油人逐鹿中原、征战巴蜀、挺进内蒙古,建成三大油气生产基地,累计生产原油1.53亿吨、天然气1700多亿立方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6项,书写了一部履责担当的壮丽史诗,铸就了能源报国的不朽丰碑。
为国找油找气 筑牢能源安全“压舱石”
作为践行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力量,中原油田始终坚持以国为重、多产油气、多作贡献,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与生俱来的政治责任。
濮参1井的突破拉开了我国最后一次石油大会战的大幕。数万名石油人迈着为国找油、为油奉献的坚定步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中原,开启新的征程。从1979年全面投入开发,到1988年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跃居全国第四、第二;从2011年中原油田油气当量首破千万吨大关,到跻身特大型油气田行列,中原油田始终是国家能源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进入新时代,面对资源接替不足的挑战,中原油田全面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大力实施国内上游“七年行动计划”,在勘探上持续发力,东濮老区一组组喜讯不断传来:刘庄-文西地区实现含油气连片,“三新”领域也见到良好油气显示,何301井、文319井、马3001斜井等先后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葛岗集与南何家两个千万吨增储阵地取得重要进展。在开发上,中原油田打好“拓资源、提产能、强水驱、扩三采”四个硬仗,突出储量快速转化,连续5年实现原油产量箭头向上。今年上半年,原油产量超集团公司下达计划1.3万吨,原油盈亏平衡点创10年来新低。
在川东北,中原油田把开发建设普光气田作为保障清洁能源供应的重大政治任务,仅用不到5年时间,就攻克了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的关键核心技术。普光气田投产16年来,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300亿立方米,通过“川气东送”管道为长江经济带注入绿色动能,惠及沿线80多个城市、近3亿人口和数千家企业。
中原油田积极寻找战略接替,不断拓展资源版图,内蒙古探区白音查干凹陷的稠油热采、银额盆地拐子湖勘探开发取得突破,建成每年2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2024年,中原油田成功获取南华北盆地4个区块油气探矿权,矿权增量占中国石化当年增量的23%,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
中原油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建成卫11等8座储气库,中原储气库群库容量达到125亿立方米,华北地区天然气调峰保供作用更加彰显;大力发展光伏、风电产业,百里油区光伏板、风车林和磕头机相映成趣,油田绿电消费占比突破40%,实现“化石能源+绿色能源”双轮驱动。
矢志科技创新 勇当技术攻关“先行者”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主要载体。中原油田认真履行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责任,以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难题,走出了一条从“跟跑”到“领跑”的科技自强之路。
回望来路,科技攻关贯穿中原油田改革发展始终。中原油田属复杂断块构造油藏,开发难度大。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原油田开展为期三年的生产建设技术攻关会战,国内外30多个科研单位、高校的专家协同攻关,攻克8大技术难题,取得117项重大成果,其中“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及实践”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03年,中原油田启动“十五”后三年科技攻关,攻克油水井套管损坏预防治理技术、分层注水工艺技术、深层低渗油气层压裂改造技术、深层凝析气藏有效开发技术等四项瓶颈技术,40项成果通过集团公司鉴定,解决了油田储量接替不足、油井含水量高的难题,为较长时期保持油气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5年,肩负起普光气田开发建设的重任后,中原油田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愈发铿锵,联合中国石化所属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联合攻关,创新形成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开发技术系列,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普光气田的技术通过整体复制模式应用于元坝气田,通过技术服务等进入伊拉克等国家,“普光样本”成为国际标杆,闪耀世界舞台。2024年,普光气田湿气增压工程投运,开高酸气田增压开发先河;中国石化酸性气田开发重点实验室揭牌,打造国际一流酸性气田开发原创技术策源地。
“十四五”期间,中原油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技术搞上去”的殷切嘱托,擂响“十四五”后三年科技攻关战鼓,与16家研究院和高校开展战略合作,“揭榜挂帅”机制打破壁垒,产学研成效显著增强,接连攻克关键技术卡点24项,2024年获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奖5项,油气开发奖16项。铁北1侧井HF井刷新国内海相页岩气垂深最深记录;率先启动中国石化首个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完成国内单套最大SOEC电解水制氢装置试验,绿氢制取技术保持国内领先。
从传统油气开采技术到新能源技术探索,中原油田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06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6项,不仅破解自身开发建设的技术瓶颈,也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贡献了硬核科技力量。
油地共建共荣 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源”
中原油田的改革发展始终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全面履行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书写了“油地共建共荣”的和谐篇章。
在川东北,中原油田高效建成普光高含硫气田,通过“川气东送”管道惠及长江经济带近3亿人口,并带动四川达州形成千亿级能源化工集群,助力宣汉县实现从“国贫县”到“百强县”的跨越;在内蒙古探区,通过“中康模式”探索央地混合所有制合作,带动牧区基础设施升级。
在中原油田腹地——河南濮阳,半个世纪的编年史更铸就华彩的实践乐章。
20世纪70年代后期,正值东濮石油勘探会战时期,油区各县工业基础薄弱;中原油田发挥油气资源优势,陆续帮助豫东北濮阳、清丰、范县各县加快建设。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在中原油田带动下,刚刚诞生的新兴城市濮阳市陆续兴建中原乙烯工程、市热电厂等大型企业,为全市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迈入新时代,从最初的“先有油田后有城”到如今的“油地共建一体化”,中原油田与这座城市共荣共生,不缺席从油气开采到炼化、化工新材料的完整产业链,不缺席濮阳市从豫东北小县迅速崛起为新兴石油化工城市、国家重要石油化工基地、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文明城市的每一步。
从1988年开始,中原油田石油工程队伍拉开外闯市场的序幕。2013年以来,以“中原服务”为主体的专业化服务队伍,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目前近6000名员工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能源保障和技术支持,外部市场加速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中原服务入选“中国石化优秀子品牌”,为保障当地能源设施安全高效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原油田承揽的加纳共和国第一个天然气处理厂——阿图阿博天然气处理厂装置投运建设,实现投产一次成功,当地居民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停电的圣诞节。
中原油田始终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树立“党和人民好企业”形象。多年来,中原油田持续实施教育帮扶、产业帮扶和消费帮扶,成果惠及河南、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地。面对各地地震、暴雨等灾害,中原油田抢险队伍总是第一时间驰援,以专业与速度守护群众安全。
从中原大地的第一声钻机轰鸣,到千万吨级油气田的崛起;从技术攻坚的艰难求索,到科技自强的自信从容;从油地共建的温暖故事,到社会责任的坚实足迹,中原油田用半个世纪的奋斗诠释了“责任”二字的千钧重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青春”的中原油田将继续以能源报国为己任,朝着“千万吨级一流油气公司”的目标奋勇前行,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履责答卷。
中原油田大事记
1975年
中原油田发现
东濮石油勘探三年会战启动
1982年
中原石油勘探局成立
1983年
中原油田三年生产建设技术攻关会战启动
1985年
中原油田首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88年
中原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722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中原油田石油工程队伍参与塔里木盆地石油会战,拉开开拓国内石油工程市场的序幕
1990年
中原油田中标巴基斯坦55号公路项目,迈出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1993年
作为100家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单位,率先开展体制机制改革
1997年
中原油田成为全国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十个先进典型之一
1998年
中原油田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2005年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将普光气田划归中原油田开发建设;中原油田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1年
中原油田首次迈入千万吨级油气田行列
2012年
中国石化首座油气藏型储气库文96储气库建成;“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22年
国内首个兆瓦级PEM制氢项目建成投产
2023年
中原油田全面启动“十四五”后三年科技攻关
2025年
国内首口超深页岩气水平井铁北1侧HF井,刷新我国页岩气井垂深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