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开展航空应急救援业务。

郑州华祥耐材有限公司数智车间。

奥克斯科技城。

青少年在郑州上街机场开展航空科普研学活动。

郑州上街机场综合服务中心。本版图片均由上街区委宣传部提供
□张蕊 刘琳
因铝而兴、因工业而立,上街区的发展轨迹,始终镌刻着产业迭代的印记。
时光不负奋斗者。站在这片土地,我们能看到什么?是沧桑巨变、是活力奔涌、是焕彩新生。
从“中国铝都”的辉煌过往,到先进制造、低空经济、国际陆港枢纽等多点开花,这片仅61.73平方公里的城区,正书写中原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新答卷。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之年。站在新起点,上街区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高水平建设郑州国家通航示范区、高质量建设郑州国际陆港上街片区、深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奋力开创上街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传统产业破局:老“铝都”孕育新动能
上街人的记忆里,总有一帧“铝都辉煌”的画面。
20世纪50年代,中铝郑州企业(原郑州铝厂)落地生根,为这片土地赋予了“工业生命”。90年代到本世纪初,这里的氧化铝产量占了全国半壁江山,卡车拉着铝锭从厂区出发,“中国铝都”的名号顺着铁路传到大江南北。然而,随着行业周期调整、环保门槛提升,“单靠铝吃饭”的路径越走越窄——转型,成为上街区必须闯的“关口”。
闯关的第一步,是“重新排兵布阵”。2006年起,上街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力推传统产业向新、向智,成立装备产业集聚区。此后升级为“上街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把装备制造、铝精深加工、无机非金属材料定为新方向。同时,出台了《上街区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方案》《上街区支持科技创新办法》等政策文件,并为中铝郑州企业争取超4000万元各类奖补,促使该企业累计获得167项专利及多项科技奖项,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河南省智能工厂和郑州市铝加工产业链“链主”企业。
转型核心,是让老产业“练就新本事”。
上街区支持中铝郑州企业完成资产重组,实现郑州铝业与长城铝业“一个党委、一套班子、两份责任”的一体化管理;推进伴生锂等项目建设,加速冶金级氧化铝向精细氧化铝转型,打造全国高端精细氧化铝研发生产基地;通过优化电解提纯工艺,实现7N金属镓稳定复产,填补高端产品空白。
“所当乘者势也。”上街区牢牢抓住省政府与中铝集团战略合作契机,推动中铝集团将优质产业项目布局本地,加快金属镓提产、碳酸锂扩容;依托中铝郑州研究院科创优势,强化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落地河南最大商品汽车中转库(年中转25万辆)、上海期货交易所在豫最大铝锭交割库(5万吨)及全国最大氧化铝期货交割库(15万吨),为产业发展打通物流与贸易通道。
新兴产业提质:新集群筑牢增长极
一批新产业集群正从“幼苗”成长为“森林”。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奥克斯智能空调生产基地建设现场一片火热。这片投资50亿元、占地1378亩的园区,正打造年产能600万套的智能空调基地,预计2026年年底投产。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近百亿元,将创造约6000个就业岗位,带动15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共进,聚力建成“中原地区最大智能空调产业集群”。
以奥克斯为“链主”,上街区正放大龙头企业的“虹吸效应”:提前布局冷凝器、LED显示屏、芯片、传感器等家电核心零部件产业,推动“奥克斯+上下游”集群成型。今年7月,智能空调产业链开放合作对接会吸引全国40家配套企业参与,现场签约11个项目,覆盖核心部件、智能生产、服务运维全链条。“我们不仅要让奥克斯‘落得下’,更要让产业链‘串得紧’。”上街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玉洁表示,这种“龙头带动、集群配套”的模式,正加速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三个 “百亿级产业集群”从蓝图变为现实。
好产业离不开好环境。上街区创新推行“特色产业+产业园区+工作专班”机制,强化项目招引、企业培育和专业化发展,高标准建成低空经济、郑上新材料等专业园区与小微企业园,企业可“拎包入驻”。
郑州郑上新城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陈凯说:“我们园区配套人才公寓、医院、学校,就等企业家们来‘安家落户’!”
不止于大型制造,上街区“特色产业”也大有名气。力美奇、迪尼斯、郑州航天等数十家游乐设备企业,将过山车、摩天轮、旋转木马等从上街的厂房,卖到了全世界的游乐园——非洲孩子坐的旋转木马、欧洲游乐园的过山车,不少带着“上街造”的印记。
人才是产业的“活水”。正在建设的郑州经贸学院上街校区,占地1120亩,总投资30亿元,预计2026年9月迎来首批师生,届时可容纳2万名师生。校区针对性开设智能制造、现代物流、数字贸易、绿色经济等应用型专业,直接对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需求。未来,校区将成为一个“人才磁极”和“创新孵化器”,吸引高端人才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终与区域内的头部企业、通航技术园区形成良性互动。
文旅产业则为产业版图添了“诗意一笔”。正在建设中的方顶驿文化休闲度假区,藏着10多所明清古民居、100多间老建筑,按照4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融入休闲度假、非遗文化、农业观光、剧场演艺、中医养生、特色餐饮、夜游体验、会议经济等多元业态,将成为郑州市民向往的“诗与远方”。
未来产业布局:通航产业振翅高飞
前不久,郑州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飞来一条“龙”。
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飞龙”)从哈尔滨振翅而来。这家老牌航企,带着超90架机队的家底,在此开启“二次创业”。目前中国飞龙总部大楼正在加紧装修,预计今年10月下旬,第二批150余名员工就能带着设备与技术在此扎根。
更令人关注的是,9月9日,全国首架C909医疗机交付中国飞龙。该医疗机最大设计商载10吨,标准航程可达3700公里,具备高原机场起降能力。舱内布局可根据不同救援需求灵活改装,能够满足医疗救援队伍出行、边远地区医疗救助、伤病员转运等多场景应用,为上街通航产业添上“生命之翼”。
落地以来,中国飞龙已在河南完成林州太行山森林火灾扑救、南阳唐河抗洪救灾物资运送任务,并与中航国际、保利航空等企业就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运营签订协议,围绕低空经济布局公共航空服务。
低空经济的“生态圈”正不断完善——全省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一期8.5万平方米工程即将于年底投入使用,将重点打造无人驾驶航空器测试验证中心、检验检测平台等公共服务设施。
示范区内,自主研发生产的自转旋翼机、工业级无人机、地效翼船等产品国内领先,低空经济利用的场景随处可见: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交付的2架S760型双旋翼无人机、4架S380消防无人机,落地新疆、黑龙江、福建、江苏、内蒙古等地高空吊装、医疗救护、消防演练等服务项目;河南如虹低空智能科技今年已实现25架订单签约和15架交付,市场拓展步伐加快。
“这里既是生产车间,也是舞台,还是实践课堂,能干的事太多了!”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旭阳感慨。
走进郑州上街机场机库,更是热闹。深蓝工装的维修人员检修直升机起落架、荧光绿背心的团队测试无人机、红色制服的教练培训飞手 ——这正是通航产业“全链发展”的缩影。
人才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示范区构建了“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深化“校院企、产学研”合作,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4所高校共建“低空经济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线场课堂”将课程开在生产一线,年均150余名大学生走进企业实训;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成功引入研发制造团队7支、高层次技术人才91名;持续深耕无人机人才培养,构建“CAAC执照+AOPA职业证+ASFC运动证”无人机认证培训体系,累计为行业输送超万名专业人才。
丰富的应用场景,让低空经济“落地生花”。航空文旅领域,鲲鹏通航建成覆盖全省6个地区的“育空·飞行家”无人机培训网络,2025年新招学员1000余人;逐梦通航打造的郑州懂飞帝飞行中心,以高仿真动感模拟设备吸引1700人次科技爱好者;截至8月底,焦作云台山、信阳南湾湖等景区的“空中旅游”航线已完成226.38小时空中游览、1520架次飞行,服务游客3543人,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与此同时,示范区启动低空智联网一期工程,未来将实现机场周边5公里空域5G通感全覆盖;352.27万亩农林植保订单让低空飞行器化身“田间卫士”;警航、人影托管、低空巡检等场景持续落地,航空应急救援领域已成功实施6例医疗救护转运任务,“空地一体”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成。
下一步,上街区将深化与中豫航空集团合作,依托上街机场“全省通用机场网络主枢纽”优势,推动赛峰发动机维修基地、米-171直升机维修基地、郑州航空城航空科普基地等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加快形成通航制造维修、运营服务、飞行保障全产业链,全力打造以通用航空为引擎的国家级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
“当前,上街发展正处于厚积薄发、蓄势腾飞的关键阶段,必须用好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乘势而上、紧抓快干,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争先出彩”。上街区委书记、区长时博表示,将锚定“1+2+4+N”目标任务体系,自觉把上街发展放在全省、全市大局中谋划推进,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智改数转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市场场景牵引、园区能级提升、企业服务优化等关键环节集中发力,因地制宜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强链聚群、未来产业抢滩布局“三篇文章”,加速构建具有上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加力促进产城融合,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郑西高品质城区,加快建设美丽上街、和谐上街、智慧上街、生态上街、活力上街,努力蹚出一条老工业城区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重塑上街辉煌,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服务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展现上街担当、贡献上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