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事青年 郑丽娟
讲述人 郑丽娟
河南省三八红旗奖先进个人、郑州市委外办翻译室主任
今年是我从事外事工作的第12个年头。何其有幸,我成长的每一步都与郑州的对外开放足迹紧密相连,都深深融入了祖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浪潮。
工作至今,我亲历了这座城市国际元素与日俱增、“国际流量”持续涌入,加速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的跃升。
盛会频频、宾客盈门,遍布街巷的外语标识,一个拼写错误、一次不当翻译,都有可能影响外宾对郑州的首印象,城市国际语言环境这道“考题”亟须解答。
几年前,我和同事就萌生了规范提升外语标识的想法。在郑州市委的支持下,我们赴上海、杭州等地取经,下细功夫:成立全国首个境内外语应用领域的地方标委会,制定出台地方标准《公共服务领域标识英文译写规范》第1—4部分,包括轨道交通、旅游、会展等领域,并推动标准落地。我们还引入AI技术,推动实现全时全域全景的智慧管理。
国际活动的日益频繁,对外语服务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开始思考:能否组建一支专业优质的多语种志愿者队伍?这个设想很快得到各方响应,河南首支专业外语志愿服务队“和平鸽”外语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短短几年间,从最初的13支大队发展到如今涵盖7大语种、拥有21支大队和4600多名注册志愿者的庞大队伍。
“和平鸽”服务了2024中国(河南)—东盟人文交流月、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2024年理事会等数十场大型国际活动。当看到年轻的志愿者们从容自信地介绍郑州,看到外宾们因得到精准帮助而频频点赞,我为每一位链接世界、传递温度的外事人感到自豪。
随着经验积累,服务“两个大局”的能力也逐步提升。我们主动链接国家援外项目,协调非洲11国粮食安全研修班在郑参访洽谈,让“中国方案”实实在在惠及合作伙伴;我们策划“感知黄河”活动,让外籍友人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今年,郑州各项国际活动达百场之多,我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常常要同时筹备几项活动。虽然忙碌,但每完成一次工作,成就感便油然而生,也让我更加笃定:要用专业和热忱,向世界讲好更精彩的郑州故事、河南故事、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周晓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