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红色文旅微短剧海报。

英才校区明德楼。

金河校区敏学楼。
□蒋明明
10月15日上午,《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红色精神育人研讨会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举办。本次研讨会汇聚党史研究、媒体、文旅管理、高校以及影视创作等多领域专家,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共话红色精神赋能青年成长的新路径。研讨会以同名微短剧为切入点,聚焦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旨在推动红旗渠精神这一宝贵财富在新时代青年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实施“微短剧+文化育人”行动,推动其与河南历史文化深度结合,借精品力作讲好河南故事、中国故事,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纪念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由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日报社安阳分社、河南新安行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全国首部高校师生共创红色文旅微短剧《红旗渠之相逢盛世》,于9月16日零时正式登录红果、抖音、百度、拼多多、小麦剧场、河马短剧等多个平台,以创新艺术形式重温红色经典,传承红旗渠精神。
据悉,该剧自今年4月3日开机以来,以红旗渠工程建设中的真实感人事迹为创作蓝本,创新采用“AIGC+ 微短剧”融合创作手法,以超高清4K 画质细腻还原太行山的雄奇壮美风光。全剧共30集,通过当代青年视角切入,生动解读红旗渠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的创新实践成果,这部微短剧充分展现了学校“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显著成效——将红色文化传承与艺术创作实践深度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后期剪辑的全过程中,沉浸式感悟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真正实现“以创促学、以美育人”,让红色文化通过年轻化的艺术表达“活”起来、“火”起来,成为滋养新时代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
建校45年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始终扎根中原大地,秉持“修德、敏学、笃行、拓新”校训与“一体两翼”办学思路,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服务的深度融合中持续探索。此次研讨会既是对校庆“赓续文脉守初心,砥砺奋进启新程”主题的生动诠释,更是响应国家“大思政”教育号召的具体实践。作为全国首部高校师生共创红色文旅微短剧,《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的创作不仅是一次文艺实践,更是学校探索“微短剧+思政”育人模式的有益尝试——以微短剧为纽带,搭建起红色精神育人的新平台,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鲜活路径。一是红色题材与文旅资源的融合,让精神传承有“景”可依。二是师生共创与产教融合,让能力培养有“事”可做。三是党建引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让价值塑造有“魂”可铸。
研讨环节,各领域嘉宾结合自身专业视角,围绕红色育人与微短剧创新展开深度交流: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原副局长薛庆超从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立德树人视角进行了发言。他认为,林县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发扬红旗渠精神,现在,红旗渠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人类文明发展史。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与有关单位共同推出了《红旗渠之相逢盛世》,正当其时。《红旗渠之相逢盛世》创造了立德树人的新方法、新路径、新经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原党委书记朱海风从黄河文化根脉视角,阐释了《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的育人价值。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他表示,《红旗渠之相逢盛世》正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这味“精神之盐”溶解到青年大学生文创生活和师生共同参与、深入体验活动中去的一次尝试,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创新。从这部短剧中,我们看到了红旗渠故事的生动演绎,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党的伟大精神谱系的光辉普照,还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根脉魂脉在新时代的鲜活传承,看到了黄河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话语方式及传播格局的巧妙融合。
——林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蕾认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师生原创微短剧《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用弹幕、穿越,让“石头缝里刨水”的故事相关话题短短3小时便登上微博热搜榜,话题阅读量超10万,实时热度稳居第一,红果短剧热播量突破千万。青年人用Z世代的语言证明:红色基因不是怀旧滤镜,而是可以无限打开的“源代码”,非常棒。红旗渠精神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天生就有好条件,或者等到条件好一点的时候再去修的安于现状和等待,而是哪怕没有条件也要拼出一条路,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努力与奋斗。而这恰恰就是当下我们最需要的力量。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高红波从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与实践教学视角展开评析,高度认可微短剧的育人价值与创新意义。他表示,高校师生共创的红色文旅微短剧《红旗渠之相逢盛世》,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了青春活力,堪称微短剧承载思政价值的典范。首先,在主题表达方面,该作品完成了红旗渠精神的当代转译与青春化诠释。其次,在艺术创新方面,该作品实现了微短剧形态与技术手段的融合突破。最后,在传播效果方面,该作品成功实现了红色文化的青年表达,引发了新时代青年的强烈反响。《红旗渠之相逢盛世》既是红色文旅题材创作实践教学的成功探索,更是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三全育人”理念下“知行合一”的丰硕成果,真正实现了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让红旗渠精神完成从“入耳”到“入心”的落地。
——国家一级导演、一级摄影师刘澍从文艺创作与校庆活动范式角度给予评价。他表示,本次研讨会突破了高校校庆“单纯展示成果”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成果呈现与发展研讨”的双重价值。同时,他肯定该剧在“红色题材年轻化表达”上的突破,认为其为文艺工作者参与高校思政教育、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本次研讨会聚焦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育人实践的机制与成效,紧扣郑州市“微短剧创作之都”战略部署,以“产学研结合+红色文化+短视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铸魂育人的思政效果,为精准把握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全面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提供了可借鉴的郑州工院样本。
“未来,学校将以研讨会为契机,从三个方面深化‘红旗渠精神与时代新人培养’的实践,推动学校在微短剧领域的育人实践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推进’,为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注入新动能:持续深化‘微短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打造‘政校企协同’的育人共同体;探索‘AI+微短剧’的技术创新路径。”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焦红波表示。
本栏图片均由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