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华
杜甫生于郑州巩义,其人其诗,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底气。
深入挖掘杜甫这一文化IP,关键在于全方位、深入地学习杜甫与郑州的紧密联系,领悟其精神实质。
郑州,三千年前曾是商都。随着历史发展、政治中心迁移,到唐朝诗歌繁荣之时,虽距帝京千里,不再是宦游、漫游热门之地,却仍是交通枢纽与雄州。官员文人路过,留下诸多作品。
杜诗现存1400多首,无明确咏叹郑州山水之作。他早年写于故乡的千余首诗作大多失传,现存多为流寓之作,近半数创作于四川和重庆。所以,弘扬诗词优势、挖掘文化资源,不必局限于杜甫或其他文人写郑州的诗。重要的是应跳出地域之争思维,转向诗词精神价值的深度挖掘。
我认为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和杜甫的君子品格,值得特别关注。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杜甫的思想情怀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光大。他的民胞物与、悲天悯人情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极为突出,这是中国式的人道主义精神。
杜甫是追梦者,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渴望辅佐明君实现政治清明、建成理想社会。杜甫是行动派,即便几度科举失利,仍锲而不舍追求理想,最终以卓越诗文才华获得从政机会。杜甫是大丈夫,作为忠臣为国为民直言谏诤,即便因此获罪也从不懊悔。杜甫是博爱者,自身穷愁潦倒之际,仍心系民众困苦,忧念家国命运。这些精神品质,在提升市民素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大有可为。
杜甫,属于河南,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作者系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