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有温柔敦厚在

《河南日报》 (2025年11月17日 第 07 版)

  □张静

  传承弘扬中华诗词,关键在于通过诗歌教育助益今人生活,推动当下文化繁荣兴盛。

  郑州是一座富有诗教传统的城市。在郑州经开区龙美小学,诗歌创作——不限于旧体诗,现代诗亦可——已经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在电视节目《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录制时,该校学生以自己的诗作与“穿越而来”的李商隐交流,展现了这种诗歌教育的成果。

  更令人动容的是郑州市盲聋哑学校七年级学生徐铭泽的故事。这位先天目盲的孩子,在奶奶的熏陶下,借助叶嘉莹先生编选的《给孩子的古诗词》音频,逐首学习传统吟诵调,更学会了作诗。她说:“虽然我没有办法看清大家的面容,但古诗词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会在诗教传承的道路上分享光明。”

  孔子最早提出诗教理念,“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表明诗教与家风家教、民风民俗紧密相连。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用很大篇幅介绍杜甫姑姑对少年杜甫的培养与影响,印证了优良家学对诗人成长的助力。作为诗圣的出生成长之地,郑州特有的民风、家风、家学传统值得当下深入发掘与传承。若要擦亮这张诗词名片,应凝练其重视诗词、赓续诗教的精神内核。

  李商隐说“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在广袤宇宙中个体微不足道,该如何安处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恶惧?我的答案是“人生海海,幸而有诗”。历史留下如此丰厚的诗教元素,带给今天的我们疗愈与抚慰,值得我们追寻和探索。

  (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河南日报专版 07幸有温柔敦厚在 2025-11-17 2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