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词与文旅进一步融合

《河南日报》 (2025年11月17日 第 07 版)

  □李浩

  在文化热、诗词热背景下,各地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都具有极强的荣誉感,但在热潮中,我们需肩负使命,把工作做好。

  首先,要在学术上深入钻研,产出具有学术原创性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要在国内学术界产生影响,更要在世界汉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填补学术空白,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添砖加瓦。

  其次,重视对当地历史考古发掘、文物遗存及大遗址的保护。唐代诗人行旅在当地的创作及游历等具有唯一性,海内外学者、游客都很感兴趣。比如杜甫、李白首次会面在河南,二人与高适的梁宋之游也独具特色,河南学者应重点研究。

  同时,本土学者和文化建设管理者、经营者要密切关注最新研究成果,避免沉溺于陈旧的地方文史资料,要有学术情报意识,紧跟学术动态,以新成果指导文化建设和文商旅产业。

  再者,文创和文旅产品要走差异化道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人特我专,人专我优”。各地景点和旅游内容介绍若千篇一律,就难以吸引游客,博物馆、旅游景点、纪念馆应各具特色。

  此外,文化管理者要了解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喜好,像陕西挖掘互联网写手马伯庸创作《长安的荔枝》带火西安,就值得借鉴。这需要精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深入研究,而非闭门造车。

  总之,通过深入市场调研,向优秀景点学习,并请专家把关诗词文化内容,传统文化与诗词、诗歌和文商旅的融合,定能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作者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唐代文学研究》主编、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河南日报专版 07让诗词与文旅进一步融合 2025-11-17 2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