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实践路径

《河南日报》 (2025年09月05日 第 15 版)

  □郭风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河南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都比较大,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关系到社会稳定、社会安全和社会发展,关系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社会治理制度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在新领域的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不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变革和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用完善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防范和应对风险挑战,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城市化发展,城乡人口比重和流动性发生改变,群众对多元化社会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强。从群众社会需求看,社会需求的范围更加广泛、层次更加多元。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多元化、碎片化、复杂性、流动性、跨空间发展以及不同领域矛盾的交互性对社会治理提出新挑战。为此,要牢牢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

  健全和完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健全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党组)要扛起政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能力,发挥党员在社会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方面,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新兴领域方面,要加强统筹协调,坚持分类指导,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提升新兴领域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党组织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上,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要不断完善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体系、运行机制,通过“五基四化”,完善“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健全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服务体系。中国的社会治理要始终把党的治国理政要求与人民群众需求相结合。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社会治理中,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国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根本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建立和完善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求。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最终是为了让群众得到实惠,要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使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改革,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

  健全和完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的体制机制。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社会治理中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依法治理,树牢底线思维,践行为民宗旨,用心用情、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健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同联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系统治理的合力。加强动态监测、源头预防、源头化解,构建社会矛盾风险前端防范化解机制。强化综合治理,组织常态化排查,建立清单台账,压实责任链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预警快、处置早。发挥重点领域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协调机制覆盖更广泛、触角更深入、作用更有效,强化源头防控、过程把控、应急管控。

  健全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基层社会治理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关键环节,其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是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有效路径。应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夯实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带动力。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不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实下去,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把为群众服务的资源和力量尽量交给与老百姓最贴近的基层组织去做,增强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要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使各类组织各有其位、各司其职。重视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完善政策、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健全体系建设平安中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健全和完善数字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传统治理和现代治理相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化,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通过创设数字治理中心,通过5G智慧平台实时监控、抓取和分析社会治理信息。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依托“多网合一、一网统管”网格化服务体系,融入数字技术,通过“线上+线下”双服务模式和多元力量参与,利用网格“智”治激活社区“微单元”,激发居民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治理由“单兵作战”转为“协同善治”。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形式多元、各具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模式,让城乡社会治理“增温提速”。如打造配套完备、服务齐全的“便民生活圈”,满足居民基本的日常需求,提升服务效能。发挥数字化技术在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中的优势,提升网格应对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和快速处置能力,推动社会治理线上线下融合、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互融合。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日报理论周刊·实践 15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实践路径 2025-09-05 2 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