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鹏 谌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当前,面对社会思想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复杂环境,以及部分新生存在的适应性困难、目标迷茫、抗挫力弱等问题,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入学教育,构建浸润式“入学第一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思想基础,成为高校亟须探索的重要课题。今年高校新生规模再创新高,这更凸显了优化“入学第一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凝聚思政融合的整体合力
强化党政统筹引领,筑牢育人根基。各级党政部门需要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战略定位,将新生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高校落实的工作机制。通过专项政策引导资源集聚,构建“目标规划—过程督导—成效评估”全链条管理机制,推动思政融合从软性要求转化为刚性约束。实施高校党委书记主讲“入学第一课”制度,将育人成效纳入党建工作核心考核,实现全省高校制度化、规范化覆盖,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新生思想塑造非一日之功,也非高校一己之责,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协同滋养。各级党政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持续加大对高校思政工作,特别是入学教育阶段思政融合的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青年工作、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为融合教育提供根本遵循。
激活社会育人功能,拓展实践场域。鼓励共青团、妇联、社科联等社会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合高校开展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社区志愿服务、行业先锋事迹宣讲等活动。通过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引导新生在社会课堂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此外,要大力支持并鼓励高校利用河南丰富的红色资源、厚重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打造面向新生的“行走的思政课”基地,让思政教育可感可知。
深挖文化育人资源,增强思政教育的情感共鸣
厚植学校文化底蕴,打造特色育人品牌。构建融合育人主阵地,打造浸润式“入学第一课”,是思政教育融入入学教育的核心。高校应立足校史传统与学科特色,将校史文化、专业精神融入入学教育。通过举办校史展览、院士讲堂、学科思政案例展演等活动,让新生沉浸式感悟学校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认同与价值归属。此外,高校党委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思政教育与入学教育深度融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学工、教务、宣传、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共同研究制定融合教育的实施方案、课程模块和评价体系。
创新教师育人方法,提升教育感染实效。教师需立足专业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创新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虚拟仿真等教学手段。通过设计“入学第一课”主题微课、组织红色剧本杀等活动,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育人实践,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教师要在内容与载体上进行不断创新。将校史教育作为思政融合起点,重点讲述学校与国家民族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荣历程,解读校训精神内核,将爱校荣校教育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在专业认知教育中融入“国之大者”和时代使命,引导新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积极心态培育、挫折教育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提升新生心理韧性。
激发主体内生动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参与效能
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强化育人使命担当。通过制度赋能激活教师育人主体性,建立思政教育专项奖励制度,使组织目标与个体价值实现辩证统一。其核心在于构建“精神荣誉—职业发展—物质奖励”三位一体的激励相容机制,将教师参与入学教育思政融合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聘体系,破解教师参与的内驱力不足困境。同步创设省级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坊,开展“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坊”“优秀育人案例评选”等活动,通过案例众创、同行评议推动育人知识再生产,形成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良性循环,激发教师的育人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造的主体性跃迁。
创新学生参与机制,培育自主学习意识。教育的成效最终体现在新生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上。高校可以通过生涯规划讲座、团体辅导、自我探索工作坊等形式,引导新生在入学之初积极思考“我来大学做什么”“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行自我认知与价值澄清,初步明确个人兴趣、价值观与长远目标,为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奠定心理基础。通过建立“榜样示范—经验传递—情感联结”的朋辈治理网络,选拔高年级学生担任思政导员,通过经验分享、成长互助激发新生参与热情。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发互动式思政教育产品,鼓励学生参与短视频创作、主题征文等活动,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活动中注重培养新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明辨是非。同时,鼓励学生将入学教育中汲取的精神养分和确立的价值追求,转化为日常学习生活的具体行动,如遵守纪律、勤奋学习、团结同学、服务集体,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南大学、河南经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