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洪炜 张雨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思想文化等软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践行,不仅深刻关联着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关乎激活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形态、涵养文化生态等。新时代新征程,在“两个结合”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明道德、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道德理想,持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根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基础。
立足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塑造个人道德品格的内在需求,也是凝聚民族复兴精神合力的重要路径。
从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校准人生航向,确立清晰的价值坐标。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受周围环境和榜样行为影响。在家庭中,接受家庭价值观熏陶,这种家庭道德实践通过社会学习迁移至社会层面,转化为志愿服务等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道德素养。在实现人生价值中,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明确职业定位,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从国家层面来看,大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追求,凝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合力。作为知识青年群体,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创新者,其对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认同与践行,能形成积极的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凝聚力。大学生在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还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辐射至整个社会,进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从文化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基础,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大学生通过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能保持清醒头脑,坚守文化立场。
从家庭到社会,从文化传承到创新实践,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本质上是将个人价值追求嵌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过程。在家风传承中培育责任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基层实践中彰显使命担当,这些行动既塑造着青年个体的道德高度,也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持久力量;既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体现,也为建设文化强国培养优秀接班人。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是夯实文化根基、激活发展动能的关键环节。
在学校层面,可通过开展“家风研究学习小组”“优良家风主题班会”“家风主题演讲大赛”等系列活动,系统阐释优良家风的文化内涵与传承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思想深处,从“第二个结合”角度实现文化育人。在实践中构建宣传、引导、践行的教育思路,组织学生参与“红色家风调研”“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行动中落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思想自觉、外化为行动遵循。
在社会层面,作为文化传播主阵地的大众传媒,其传播方式直接影响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文化传播主体可立足河南地域特色,在网络平台打造“地域家风影像”,用生活化的镜头语言记录寻常百姓的孝亲故事,将孝道、自强等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媒介符号,实现价值观的隐性渗透。
同时,社会层面要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与河南发展相契合的实践载体,构建“家、校、社”协同培育网络,通过邀请家长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家庭教育讲座、联动校友开展家风教育活动等,凝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共同营造以优良家风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育人生态,为推进文化繁荣注入持久的青春动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
价值引领助力文化资源利用升华。大学生对“文明”“和谐”等价值观的自觉践行,为激活河南丰富的文化遗产注入了灵魂。这确保了文化资源的挖掘、解读与转化始终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其超越单纯的经济符号属性,转化为滋养人心、凝聚共识、彰显文化自信的精神财富,从根本上增强中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感召力。
主体创新推动文化形态现代转化。作为最具创造力的知识群体,大学生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深层内生动力。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的关键在于让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与竞争力。在“敬业”“富强”等价值观的激励下,大学生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与学科优势,主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前沿创意理念,对河南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解码与系统再造,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语境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实践传播促进良好社会风尚涵养构建。秉持“友善”“诚信”等价值观,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新媒体叙事等多维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文明理念与道德规范进行广泛的社会传播与亲身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崇德向善、明礼诚信的社会风尚,为社会营造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